假装异步加载中...
12 Sep 2016

读《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之旅》

心智成熟的旅程不但是一项既复杂又艰巨的任务,而且是毕生的任务。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 自律
  • 成长与信仰
  • 恩典

第一部分:自律

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人生苦难重重。只有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事实,才会释然,才不会对困难耿耿于怀。

生活中遇到问题,这本来就是一种痛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带来新的痛苦。而且各种问题接连不断。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可以开启智慧,激发勇气,促进心灵的成长。但是人人都害怕承受痛苦,遇到问题时都想回避。或是拖延时间、或是视而不见、或是用药物、酒精麻痹自己。逃避问题,只会阻碍心灵的成熟。勇于承担责任,勇于面对困难,才能使心灵变得健康。

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是人类的天性,也是心理疾病的根源。

那我们该怎么办?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主要的方法。而且不能只是某些方面的自律,需要全面的自律。

何为自律? 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PS: 突然想到 keep 的 slogan 自律给我自由

自律的四个原则:

  • 推迟满足感
  • 承担责任
  • 忠于事实
  • 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尽可能早的面对问题,意味着把满足感往后推迟。放弃暂时的安逸或是程度较轻的痛苦,去体验程度较大的痛苦。现在承受痛苦,将来就能获得更大的满足感,而现在不谋求解决问题,将来的痛苦会更大,延续的时间也更长。

为啥有些人不愿推迟?其中一种可能是: 如果对未来充满恐惧,觉得世界是不安全、不可靠的,就会倾向提前透支将来的快乐和满足。即使将来比现在好过许多倍,也不愿意去等待,只想得过且过。

子不教,谁之过—培养孩子的自律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要从孩子的行为中及时发现问题,倾听孩子的心声,通过恰当的敦促、鼓励和表扬,以及必要的警告和责备,来引导孩子的发展方向,教会他们自律。

父母付出的努力越大,孩子就越会意识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价值。“我是个有价值的人”–像这样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养自律的根基。因为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时,就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照顾自己,即使遇到天大的挫折,根基坚固的自信也会让他们鼓足勇气,勇敢的战胜困难,而不是自暴自弃。这种自信直接来源于父母的爱。必须从小培养。

解决问题的时机

我总是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么?我没有学过,没有经验怎么办? 许多人都没有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知识、社交、家庭、心理方面的问题。他们只想尽快脱身,缩短面对问题的时间,不愿冷静的分析问题。双手一摊:这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承担责任

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承担该自己的承担的责任。为个人行为承担责任,难处在于它会带来痛苦,而我们却想回避这种痛苦。

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

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人格失调症环责则不愿承担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二者兼具的患者成为人格神经官能症。

几乎人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官能症或是人格失调症。因为判断自己该为什么事什么人负责,通常不是那么容易。

逃避自由

力图把责任推给别人或是组织,就意味着我们甘愿处于从属地位,把自由和命运拱手交给命运、社会、政府、独裁者和上司。

为了躲开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利,实则是在逃避自由。

弗洛姆《逃避自由》

很多人觉得自己不能够应付或者改变现状,因此产生恐惧、无助感和自我怀疑。而力不从心的根源在于他们总想逃避自由,不去为自己的问题、生活承担责任,放弃了自己的力量。

作为成年人,他们一生都充满选择和决定的机会。接受这一事实,就会变成自由的人;无法接受这种事实,就会永远觉得自己是个牺牲品。

忠于事实

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事实了解的越少,思维越混乱。虚假、错觉和幻想只能让我们不知所措。

绘制人生地图的艰难不在于我们需要从头开始,而在于需要不断修订,才能使地图内容准确详实。修订工作也会带来痛苦。我们会倾向抗拒新的信息,想控制周围的一切,使之符合我们的地图。

移情:过时的地图

作者的定义:把产生和适用于童年时期的那些感知世界、对世界做出反应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后的环境中,尽管这些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

迎接挑战

完全忠于事实的生活意味着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进行不间断的严格的自我反省。我们不仅要观察世界,还要对观察世界的主体(我们自身)进行反省。还意味着我们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这会帮助我们确定自己的地图是否符合事实)。还意味着我们需要一辈子保持诚实。

智慧意味着将思考与行动紧密结合起来。

虽然逃避挑战是人类的本能,但并不是说我们无法做出改变。人之为人,或许就在于我们可以改变本性,超越本性。

有时人们会试图用捷径来逃避困难。为了更快的达到目标,合理的选择更短的道路是可以接受的。关键在于:合理。

人们不仅对别人撒谎,也会对自己撒谎。自欺欺人的谎言各式各样。

隐瞒真相

很多时候,善意的谎言并不是对别人的保护,而是掩饰、隐瞒和怯懦。

保持平衡

自律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平衡多方面因素。保持平衡意味着要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例如:学会控制情绪。

要让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和责任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调整。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是放弃。

抑郁的价值

抑郁可以是心灵开始成长的引子,引导我们开始放弃过去的自我。

放弃与新生

有一种暂时的放弃自我值得一提:兼容并包。意味着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肯定,又要放弃自我以腾出空间,接纳新的想法和观念,实现自我平衡。兼容并包的道理在于,你获得的永远比放弃的多。

自律的过程就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放弃的痛苦是死亡的痛苦,旧事物的死亡带来的是新事物的诞生。

如果能完全接受痛苦,在某种意义上,痛苦就不复存在。我们不断学习自律,可以使心灵承受痛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

一个人是否杰出和伟大,视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而定,而杰出和伟大本身,则会带个人快乐和幸福。

富兰克林:唯有痛苦才能给人带来教益。

荣格:神经官能症,就是人生痛苦最常见的替代品。

美国黑人作家埃尔德里奇-克里佛: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第二部分:爱

爱的定义

我们为什么愿意通过自律去承受人生的痛苦呢? 因为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我们,这种力量就是爱。

作者对爱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 首先,要看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 其次,爱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 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我们强化自身成长的力量,才能成为他人力量的源泉。
  • 第四,爱需要付出努力,不断地跨越原来的接线。
  • 最后,爱是一种意愿。意愿是指强大到足以转化为行动的欲望。爱一定是自觉自愿的选择,即主动选择去爱,而不是被动强迫。

要了解爱是什么,先来看看爱不是什么?

  • 坠入情网不是爱
  • 浪漫爱情的神话
  • 依赖不是爱
  • 精神贯注不一定是爱
  • 一味地自我牺牲不是爱
  • 爱不是感觉

坠入情网

人们之所以坠入情网,是因为他们在意识和潜意识里有一种性的冲动。坠入情网不是出于主观意愿,不是有计划、有意识的选择,而是人类内在的性需求与外在刺激发生作用时,所产生的典型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其意义在于增加生殖机会,促进物种繁衍和生存。换句话说:人类原始基因对于人类理性的征服。

了解恋爱现象的本质之前,需要了解心理学上所谓的自我界限。

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与别人的“自我”合而为一。它不是自我界限的扩展,而是暂时性崩溃。它唯一的作用是消除寂寞,而不是有目的的促进心灵的成长。

浪漫爱情的神话

爱情是永恒的,这种幻觉的起源之一就是浪漫爱情的神话。

再谈自我界限

坠入情网虽然只是一种幻觉,但为什么可以骗过大部分世人?因为坠入情网的感觉,跟真正的爱极为相似。真正的爱是一种扩展自我的体验。在爱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的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

如果我们爱某样东西,就会乐于花时间去欣赏它,照料它,使之占据我们的心灵,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心理学把这种状态称之为精神贯注。

对某种事物长期的爱,使我们生活在精神贯注的境界里,于是,我们的自我界限开始眼神,延伸到一定程度后,自我界限就会淡化。此时,我们的心智便获得了成熟。随着爱的发展,自我与世界的区别越来越模糊,最终让我们与世界融为一体。

恋爱或性是可以成为真爱的开始。

依赖性

不要把依赖当成爱。

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只是选择在一起生活罢了。

我们必须区分病态的依赖和对依赖正常的渴望。如果依赖控制了我们的生活,它就成了一种心理问题,称之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这种患者并不在乎依赖的对象是谁,只要有人可以依赖,就会心满意足。所谓消极性依赖是指患者只在乎别人能为他们做什么,从不考虑自己能为对方付出多少。导致消极性依赖的根源是缺乏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父母真正的爱。

精神贯注

不是所有的精神贯注都是爱,那些与心智成熟无关,不能给心灵带来任何滋养的精神贯注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

真正的爱的本质之一是,希望对方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

很多人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他们“爱”的只是“宠物”。其实,他们看重的是“宠物”对自己的依赖性。对婴儿的爱,对宠物的爱,对唯命是从的伴侣的爱,多是出自父性或母性的本能。

真正的爱的滋养,远比一般意义的抚养复杂的多。引导孩子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的过程,与出自生物本能的养育过程完全不同。

自我牺牲

给予者以“爱”为幌子,只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从不把对方的心智成熟当一回事。

爱绝不是无原则的接受,也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和严厉的批评。

受虐狂把忍受虐待视为真正的爱,然而他们寻求报复快感的前提和忍受虐待的动机,是来自恨而不是爱。

其实,我们真心去爱某个人,是因为我们自己需要去爱别人。

真正的爱能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

PS:卡佛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谈到了虐待狂与受虐狂的“爱”

爱不是感觉

感觉是转瞬即逝的,是会变的。

爱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把爱挂在口头上,只在脑海里去想象真正的爱,并以此作为爱的证据,这显然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表现出爱的行动却相当困难。把真正的爱与爱的感觉混为一谈,只能是自欺欺人。

健康的婚姻和健康的治疗过程一样,双方都得做出适当的牺牲,把个人好恶暂且放在一边,给予对方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只有当伴侣双方的求偶本能结束,走出初恋的幻觉,并愿意各自独处一段时间时,他们的爱才开始接受真正的检验。

爱的感觉也许是无限的,爱的火苗随时都有可能在心头燃起,但是我们能够付出的爱是有限的,不能随意选择爱的对象。真正的爱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虑,是奉献全部身心的重大决定。

上面讨论的是许多被误以为是爱的东西,接下来讨论爱究竟是什么?

关注的艺术

拓展自我界限,意味着摆脱惰性,直面内心的恐惧。而爱则可以给我们勇气,使我们敢于迈向未知的领域。换句话说,爱是为了努力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勇气。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体现关注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倾听。

倾听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几种方式与平衡点。

在我们迈向未知的过程中,会经历许多风险:

  • 失落的风险
  • 独立的风险
  • 投入的风险
  • 冲突的风险

失落的风险

勇气,并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时能够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精神贯注表面上的代价之一,就是你迟早要为贯注对象的死亡或离去,让自己饱受痛苦的折磨。

因为害怕失去,所以自我封闭,不与外界打交道。会错过丰富多彩的人生。人生苦短,爱的时间有限,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和把握,接受失去,正视死亡。

独立的风险

走出童年的朦胧和混沌状态,迈向成年的理智与清醒。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

成长过程中,我们会不时地想回到熟悉而安全的环境中,寻找旧时的依靠,而不是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 敢于追求独立自主,本身就是自尊自爱的体现。自尊自爱也是心智成熟必不可少的条件。

尊重自我的个性和愿望,敢于冒险进入未知领域,才能够获得自由自在,使心智不断成熟,体验到爱的至高境界。

投入的风险

充分投入,并做出承诺可以给别人带来安全感。

童年时缺乏安全感的人,通常不愿做出承诺并充分投入。

冲突的风险

发生冲突时,我们常常以爱的名义去指责所爱的人。动辄与爱的人发生冲突,多半是以为自己在见识或道德上高人一等。

真心爱一个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完全独立的个体。认识到这一点,才不会轻易说:我是对的,你是错的。

富有爱心的人,经常处于两难境地—-既要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又渴望给予对方爱的指导。怎么走出困境呢?以诚实和谦虚的态度,进行自我反省,确认自己的观点是否有价值。

14世纪一位英国僧侣所说:诚实和谦虚,意味着有自知之明。善于自我反省的人,才会表现的诚实和谦虚。 双方要敢于直面冲突和矛盾,彼此成为最好的批评者和建议者。

真正以爱为出发点的人,总是致力于自我完善,让自己具备起码的道德和智慧,然后才会行使批评权。他们深知肩负的责任。强大的责任感会使人更加谨慎和沉稳。

爱与自律

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具体方法。所有的爱,都离不开自律;真正懂得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并会以此促进双方心智的成熟。

真正掌握和控制情感的人,不仅不会缺少激情和活力,而且能使情感更为深刻和成熟。

不被情感所奴役,也不压抑情感。恰当处理好自己的情感,需要复杂的平衡机巧,需要自我剖析和自我调整。

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同样需要适当的约束。

博爱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只不过是主观臆想。在有限的生命里,有限的爱只能给予少数特定的对象。确定谁更适合作为爱的对象,谁更值得我们付出真正的爱。可以想象,这是艰难的选择,有时会让人痛苦。

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自恋的人无视别人的存在,只把别人当成自我的延伸,他们不会体会到别人的感觉。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只把子女当做自我的延伸。

理想婚姻的基本目标,是让双方同时得到滋养,推动两颗心灵的共同成长。个人成长与婚姻的成长紧密结合在一起。

爱与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不是依靠单纯的激励,而是依靠医生与患者对治疗过程的共同投入。治疗者必须为了患者的成长而进行自我完善,承受没有退路的风险。

真正的爱,是让心理治疗顺利进行的最重要因素。

称职的心理医生扮演的角色,基本上类似于称职的父母的角色。

人际交往是彼此学习和教育的机会,也是给予治疗和接受治疗的机会。

爱的神秘性

爱究竟从何而来?有的人为什么始终缺乏爱?等等。。。

爱的许多方面,人们至今仍难以了解。单纯的从社会生物学的角度和观点出发,未必能解答这些问题,心理学提供的关于自我界限的知识,起到的作用也非常有限。真正了解爱的神秘的人,也许是那些潜心研究宗教的人。接下来转向宗教这一领域。

第三部分:成长与信仰

信仰与世界观

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就属于信仰的范畴。

一个人的信仰与世界观,只有一小部分属于意识层面。多数人无法体验到自己潜意识内容,以及对世界真正的看法和整体的观念。他们自认为自己信仰的是某种宗教,其实信仰的却是另一种东西。

人的信仰都来自其文化环境。形成信仰的基本因素来自我们成长的家庭环境。在家庭的见闻和感受,决定了我们对世界本质的看法。父母的言行举止,为我们创造了独有的外在世界,在此基础上,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人们的感受和观点起源与过去的经验,却很少意识到经验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摆脱昔日经验的限制。我们必须消化和吸收新的信息,扩充眼界,敢于涉足最新的领域。

自己的“小宇宙观”

科学与信仰

爱的本质是拓展自我,而爱的风险之一,就是必须进入未知的领域。

我们应该用科学的信仰代替自己的小宇宙观。科学的信仰,旨在帮助我们从实际触发,采用现实的经验和历史的教训去认识世界,更新人生观和世界观。

科学本身也是一种信仰。科学是一种以怀疑为基础的信仰。

许多心理学家把宗教视为疾病——一种禁锢心灵的非理性观念。无数的宗教信仰都是以毁灭性的教条主义为特征,那么,问题是出在我们过于信仰上帝,还是我们天生就容易流于教条主义呢?科学家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够意识到,像其他任何宗教一样,科学也可能流于教条主义。

对于别人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科学本身很容易成为一种文化偶像,我们亦应保持怀疑的态度。充满怀疑色彩的无神论或不可知论,未必属于更高级的世界观。

第四部分:恩典

我们之所以能具备爱的能力和成长的意愿,不仅取决于童年时父母的滋养,也取决与我们一生对恩典的接纳。

恩典是什么? 恩典其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然而,在传统科学和“自然法则”的概念框架下,这样的现象是无法解释的,只能被归结为奇迹。

健康的奇迹

我们生存至今,是得益于一种比本能更奇妙的力量。我们不妨认为存在某种神奇的力量,能够对抗我们身体和心理的疾病。

我们试图解释一些偶然事件时,传统观念显然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步性的概念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这种现象。不过在这之前,先来看下潜意识。

潜意识的奇迹

潜意识通过梦给我们很多启示。大脑清醒时,潜意识也会提供各种信息,与我们沟通,可以称之为“杂念”。 意识通常会排斥潜意识提供的信息。

作者认为:心理疾病并非潜意识所致,而是意识层面的一种现象,或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关联出现了问题。

人们不经意间说出某些奇怪的话,做出异于平常的举动,原因各异,但往往是受压抑的东西的一种自然流露,其中既包含消极的东西,也包含积极地东西。它们是客观而真实的,尽管我们并不想公之于众。

意识塑造的自我,与潜意识中的自我,有时相差甚远。不过,意识的能力终归有限,常常让真实的自己暴露出来。不管如何掩饰,潜意识都会看清真相。要让心智成熟,我们需要聆听潜意识的声音,让意识中的自己更接近真实的自己。

荣格创造出“潜意识的智慧”这一说法。如果我们把“自己”理解为意识中对自己的认识和定位,那就必须要承认,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存在着某种比我们自己更睿智的东西,这就是“潜意识的智慧”。事实上,潜意识几乎在一切方面都比意识更加睿智。

所有的知识和智慧,似乎都储存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学习某种新东西,实际上只是发现了一直存在于脑海中的某种事物。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暗示出,我们的智慧来自于对全人类智慧的继承。有科学实验证明,我们的基因很可能继承了某系知识。

好运的奇迹

心灵感应有时会带来好运。

“同步原理”无法对奇迹本身做出解释,只能告诉我们,所谓“奇迹”也许只是极其平凡的事件,只不过它们与特殊的时机巧妙配合,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

“意外发现的有价值或令人喜爱的事物”是上天恩典的表现之一,这样的恩典是所有人都能接触到的,但是有的人能把握,有的人没能把握。如何才能把握呢?首先,你要意识到恩典的存在。

恩典的定义

许多不同的神奇现象,都具有以下几条共同点:

  • 它们具有滋养生命、促进心智成熟的作用
  • 它们的具体作用机制要么仍旧未被人们完全了解,要么完全不为人知,总之无法用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已知的自然法则来解释。
  • 它们是人类世界中的普遍现象,在不同的人身上均会反复发生。
  • 尽管它们可能或多或少受到意识影响,但它们的根源位于意识和主观思维之外。

进化的奇迹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寂论

能量自然地从高处流向低处,使熵不断增加,这种自然倾向或许可以称为熵的力量。而进化过程与熵的力量彼此低处,是由低到高的发展。心灵的成长同样需要不断努力,必须与自然法则对抗。

开始与结束

为了解释恩典与进化的奇迹,我们假设上帝不仅存在,而且是爱我们、愿意让我们成长的。

上帝为什么要这么做?作者的理解是上帝想让我们成为他自己。承认这一点的话,就需要我们面对自己的懒惰。

熵与原罪

阻碍心智成熟最大的障碍就是懒惰。

大部分恐惧都与懒惰有关。

自我完善意味着接受新的责任,做出新的承诺,发展新的关系,达到新的层次,经受更大的风险。现在我们可以认为,我们其实是害怕失去当前的地位和角色,所以才害怕转换成新的角色,达到新的地位。我们害怕改变现状,害怕失去目前拥有的一切。

在每一个人身体中,都拥有向往神性的本能,都有达到完美境界的欲望,同时也都有懒惰的原罪。

邪恶的问题

世界上一些人或组织,他们仇视一切善良的行为,尽可能去摧毁公平和正义。他们这样做,不是出于有意识的信念,而在于其意识极度无知而盲目,对自己的邪恶并不自知。说的更准确一些,他们不想了解自己行为的本质。

作者认为:所谓邪恶,就是为所欲为、横行霸道式的懒惰。

非爱的本质则是懒惰。

真正的邪恶者主动逃避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捍卫自己的懒惰,保持病态的自我,他们无法忍受健康的心灵,甚至会去阻碍别人的成熟。

一般意义的懒惰,只是对自己和他人缺少爱,而邪恶则是爱为仇敌,与真正的爱完全对立。

意识的进化

自我了解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认清我们的责任和决策的能力,我们将精神世界的这一部分成为“意识”。随意,心智的成熟也可以界定为“意识的成长”,或是“意识的进化”。

意识的成长与进步,意味着它开始认同潜意识所熟知的一切,此时意识与潜意识开始逐渐融合。

为何潜意识如此“渊博”,目前还没有科学的答案。作者给出的假设是:我们的潜意识就是上帝,我们内心的上帝。

荣格把潜意识比作埋藏地下的广阔根系,意识则是地面上矮小的枝干,吸收潜意识供给的养分。

我们并不是要让意识和潜意识完全融合,最后只剩下潜意识。而是保留意识的同时,使其成长为成熟而自由的意识,因为意识具有罕见强大的力量。它掌管着生命的一切行动,负责做出决定,并把决定付诸实施。

力量的本质

心灵的力量是在意识基础上做出决定的力量,亦即意识的力量。

我们凭借足够的耐心,付出充分的努力,沿着心智成熟之路前进,点滴的认知和经验,就会慢慢汇集起来。渐渐地,人生之路将会清晰的出现在眼前。最终我们将拥有驾驭人生的强大力量。

没有什么比成为人生的专家,熟知自己所做的事情更让人感觉幸福了。我们会看清周遭的一切,熟悉个人行为的动机和后果。我们觉得心明眼亮,甚至如同上帝一样全知全能。

心灵拥有强大力量后,也可能使人恐惧。一个人知道的越多,就越是难以采取行动。还会带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孤独感,是孤独前行的寂寞。

俄瑞斯忒斯传说

意识的防卫机制、潜意识的提醒机制

对恩典的抗拒

心理治疗的本质,不过是一种自律的工具。

成长的意愿

懒惰的天性会让我们抗拒恩典。

耶稣说:“被召唤者中,被选中者寥寥”

迎接恩典的降临

发现文章有错误或是有疑问,欢迎骚扰:395217502@qq.com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